第(1/3)页 永安二年,八月五日。 襄阳城外,行人商贾摩肩接踵,文人之间相互攀谈、说笑,他们排着队,朝着城中走去,一些商贩,甚至把摊子摆到了城外,很是热闹。 城门口的守备士卒,严格的排查进城人员。 乡试在即。 这是“陈墨政权”第一次举办科举,四州都极为的重视,不允许出一次差错。 大宋是不禁刀枪的,但禁甲胄,所以民间百姓携带刀枪并不罕见,四州也有。 但随着时间进入八月份后,四州的州城衙门都发布了禁令,乡试期间,禁止外来人口携刀剑进城。 凡是携刀剑的,若不然就立即掉头离开,不离开的,一律收缴。 此举,也让来襄阳参加科举的文人仕子感受到安国公对他们的重视,心中的归属感和对陈墨的崇拜感倍增。 其中有许多是第一次来襄阳的,进城后,看见城内的坊市繁华热闹,百姓们的脸上充满笑容,生活气息浓厚,从这些便可以看出,安国公治下吏治清明,御下有方。 没人不喜欢太平景象,如此襄阳,令他们流连,心中也坚定了自己若是榜上有名,一定要好好做官,追随安国公的脚步,为安国公效劳,为百姓做主。 随着襄阳城来的考生越来越多,当地的官员也很会来事,举办了一个诗词大会,给予一些奖励,以围绕襄阳的风景、民生、治安、繁华等方面为题赋诗。 几天下来,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诗词歌赋,甚至还有一些被给为了曲,供人传唱。 衙门的这种行为,也是引来了民间的模仿,有的酒楼、青楼为了揽客,也是举办了所谓的诗词大会。 比如作诗一首,无论好坏,都可以免费喝一碗酒。 若是极好的话,还有其他的奖励。 甚至有一些乡绅为了巴结陈墨,还搞了个只要诗中有夸赞安国公的意思,通通有赏的活动。 这种导致,陈墨的“正面形象”更加的深入人心。 现在民间私底下,一谈起陈墨,都是说陈墨的好,几乎没什么人说坏了。 总之科举的热潮,将襄阳全民都调动了起来。 “笃笃.” “让一让。” 城门处,一队甲士自不远处的街道一路小跑而来,将道路给肃清开。 “发生什么事了?”城中的百姓个个面露疑惑。 继而他们看到城中的官员、小吏们成群结队的赶到了城门口,便停了下来,好像是在等什么人。 好在,他们的疑惑没过多久,便得到了解答。 在城外不远处的官道上,突然出现一长串车马,还有衣甲鲜明的兵卫。 这伙人刚出现,就吸引了城外众人的注意,大家踮起脚尖抬首观看。 “那好像是安国公的亲兵!” “就是安国公的亲兵。” “那对了,肯定是安国公回来了,魏大人他们都是来迎接安国公的。” “.” 很快,安国公回来的消息就传开了,一传十十传百,襄阳从上至下,都得知了安国公回来了。 最高兴的无疑是前来参加乡试的读书人了。 毫不意外的说,能来参加“陈墨政权”举办科举的读书人,大多数都是陈墨的崇拜者,而他们有许多人又没有真正见过陈墨,如今“偶像”回来了,自然是像观一观安国公的真容。 有钱的考生带着书童、下人,占据了进城这条大道上沿街地势高处,或酒楼亭台,置一席酒,等着陈墨进城。 普通的考生,则和朋友们挤在街道两边的人群中,翘脚观望。 而陈墨也没有让他们失望。 前面的马队进城后,呈弓形散开,后面的亲兵簇拥着坐在高头大马上的陈墨,缓缓进城。 进城后,整条街道的两边都是攒动的人口,待看到安国公后,周围都是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,震耳欲聋。 “是安国公。” “他就是安国公吗,真年轻啊。” “那可不,安国公今年才二十有三。” “安国公!” “安国公!” “安国公!” 不知谁叫了一嗓子,接着挤在人群中的读书人都跟着叫了起来,这种热情的氛围,很快感染了全体的百姓,也跟着叫了起来。 这可把维持治安的捕快还有神勇卫士卒吓了一跳,生怕其中有人激动冲上前来,继而引发踩踏事件。 骑在马上的陈墨,脸上挂着淡淡地微笑,谁还没有個虚荣心,看着那万民相迎的景象,陈墨心中不由觉得有几分飘。 后方的马车里,月如烟、萧芸汐、萧雅同处一个车厢。 第(1/3)页